讓孩子不再出口成髒 . .

我們日常聽到的「童言童語」都是天真無邪,令人莞爾。可是,一旦聽到孩子口出粗言、髒話,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,那就另當別論。對於孩子說髒話,每個人都會覺得束手無策。

老師聽到學生說髒話,也會氣得自責教育失敗;父母聽到子女講髒話,大概很難不勃然大怒,而且還想進一步追究孩子為何會說髒話。

孩子說髒話有時只是覺得好玩,並不瞭解髒話的真正意思;他只知道這些話是用來罵人的, 生氣時可以說,所以當孩子口出髒話時,就代表著他此時的情緒是生氣的,他想學「大人」以這樣的「話語」表達他的不高興而已。

從下列兩個小故事可以證實。

故事一

四歲的冬冬和六歲的表哥阿德住得很近,兩人常在一起玩耍,冬冬個子小,又不善表達,常被人高馬大的阿德欺負。一天,冬冬正在玩著媽媽剛買給他的遙控汽車,阿德一來看到新玩具,就大聲對冬冬說:「借我玩一下。」

冬冬雖然很想說「不!」卻說不出口。冬冬怕如果拒絕阿德,最後還是會被阿德搶走,甚至還會挨揍,所以只好低著頭將玩具借給他。阿德一接過汽車,因為不懂得如何操作,沒有多久就生氣的說:「這玩具一點也不好玩!」說著就把小汽車重重摔在地上,還用腳狠狠踢了一下。

冬冬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小汽車被摔壞,就衝口罵了一聲:『狗屎』。阿德一聽,嚇了一大跳,對著冬冬說:「好大的膽子,你居然敢罵我!」

故事二

一個豔陽高照的週末,五歲小芬跟著外婆參加二日遊到杉林溪玩,一路上祖孫二人有說有笑,玩得十分開心。隨著導遊的安排,時而上車聊天、吃點心;時而下車看風景。中午時分,全車的遊客來到一家漂亮的餐廳用餐。

進餐前,小芬和外婆一起走進洗手間,外婆走在前頭,小芬緊跟在後。外婆一個不留神,走進「男廁所」,小芬隨口大喊一聲「外婆!妳變態!」,外婆趕緊走回頭,對著小芬,很生氣的瞪了她一眼。

對於說髒話,每個人都知道它是人性的一部分,不可能根絕。不過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刻意使用髒話,只因為有時遭遇了某些情境衝口而出,使用一些不雅的字眼來批評人。

例如:「你變態!」、「你是一個大白癡」、「你是大笨豬!」;更有些孩子由於對「性」和「排泄物」好奇,特別喜歡說「大便」、「雞雞」,若有人得罪他,他會罵人「狗屎」、「垃圾」。

所以孩子「說髒話」並不代表一定會變壞。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爾說出這樣的話,建議你不用太過擔心,可以用眼神或手勢來制止他。因為,孩子可能只是一時好玩,現學現賣,過一段時間,又有新的事情吸引他,說髒話的行為就會消失了。

根據發展心理學家指出,七歲以下孩子的「說髒話」行為,是屬於無心的。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能力不足,說髒話對孩子來說只是宣洩情緒而已,沒有太大的意義。

但是,對於較大的孩子「說髒話」,問題可就不再那麼單純,大孩子可能以「說髒話」「恫嚇」對他不利的人,或是想博取大人的「注意」,甚至利用它來「保護」自己。

父母一旦發現小孩說髒話,最好的處理方式:首先「裝作沒聽到」、「裝作聽不懂」,然後反問孩子:「你剛才說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,能告訴我嗎?」孩子的想法多半與髒話的意義相去甚遠,當他弄清楚髒話的意義時,他一定會覺得十分尷尬,而逐漸減少說髒話。

父母如果一聽到孩子說髒話就意氣用事,對孩子「痛打」或「責罵」,這樣的作法,只具嚇阻作用,不但於事無補,有時還造成孩子更大的反抗。

有些研究還指出,孩子說髒話的原因,部分是反射內心的「不舒服」或「挫折」,父母應該儘可能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這件事,也就是試著以同理心了解孩子心中的感覺。

當你看到孩子遭遇挫折時,要即時伸出援手,放下身段關心他、詢問他:「你看起來好像有點困難哦!能不能告訴我?」。當孩子說出感覺,除了即時安慰他之外,也要使他明白,「表達生氣」的方法很多,例如,直接大聲說出來、告訴爸爸媽媽、把生氣的事畫在紙上或寫在日記上。讓他明白「說髒話」不是表達生氣的唯一方法。鼓勵孩子「不」說髒話的行為與舉止,比禁止孩子說髒話更有效。父母初次聽到孩子的髒話,除了告誡他不能以髒話罵人,千萬不要被他的話激怒。清楚的告訴他,當他說這些「話語」對事情是不會有幫助,而且給人不好的印象,希望他日後不要再說這類的話。若是孩子經常把不堪入耳的髒話掛在嘴邊,父母就得對自己的言行更加謹慎,或是留意孩子周遭的大人是否有以髒話為口頭禪的習慣。

或到學校瞭解同學間是否也有說髒話的習慣;同時關心孩子平日收看哪類的電視節目,有些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或演員,為了製造「笑」果,喜歡使用一些口頭禪,或是用一些罵人的字眼消遣來賓,這些行為都可能被孩子當做模仿的對象,父母不能不留意。

本文由父母天地授權刊登?高紅英(市師實小輔導室主任)撰文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